预涂和感应重熔制备 Ni60 熔覆层的研究
张乐,陈美英,高峰,国俊丰,徐鹏
热 喷 涂 技 术2011 年 3 月
摘 要:采用预涂和感应重熔方法在 45#钢上制备了 Ni60 熔覆层。对熔覆层的宏观照片、SEM、EDS、XRD 和硬度进行了分析。结果表明:A+B 粘接剂可以制备重熔效果良好的熔覆层。重熔后试样表面有大量灰黑色残渣,局部有些凸凹不平。重熔后界面附近的显微组织分为三部分:基体-过渡区-涂层熔覆区。涂层熔覆区为 Ni 基的,其上分布着块状组织、碳化物和富含 Cr 的硬质相,且含有 Si 的氧化物和孔洞。过渡区内发生了冶金结合。预涂和感应重熔后试样的洛氏硬度值为 53.6HRC,涂层熔覆层上距基体不同距离的几个点处维氏硬度值在 700HV0.3 左右。
关键词:粘接剂;预涂;感应重熔;Ni60 粉末
镍基、钴基和铁基等自熔性合金是一类应用广泛的、具有优良耐磨抗蚀性能的涂层材料[1-2]。其中Ni60 合金粉末喷焊层硬度在 58HRC~62HRC[3],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、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综合性能,已被广泛用于冶金、机械、矿山等领域中易损部件的修复和预保护[4]。但传统的“两步法”喷焊工艺存在如下缺点:合金粉末损失严重;合金粉末在喷涂过程中氧化;较小尺寸内孔壁喷熔困难;涂层厚度不易控制等[5]。热喷涂过程中存在有毒气体、高温、弧光辐射和噪声等危害[6]。采用预涂方法来制备预涂层可以改善工作环境,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[5],感应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,对基体影响小的优点,被广泛应用[7]。本文采用预涂和感应重熔方法在 45#钢上制备 Ni60 熔覆层,并对熔覆层的宏观形貌、微观形貌、成分、物相和硬度进行分析。
1 试验过程及设备
1.1 试验原料
基 材 : 采 用 45#钢 节 箍 , 尺 寸 为φ45 mm×105mm;粉末:采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生产的 Ni60 自熔性合金粉末,粉末粒度为-105μm~+45μm。该粉末的化学成分如表 1。
1.2 试验设备
预涂设备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自制设备,高频感应重熔为 GGC50-0.5A 型高频感应加热设备。
1.3 试验方法
(1)粘接剂的选取
本试验选取的粘接剂应具有一定的粘接性,在预涂过程中可以使粉末、粘接剂粘接到基体上,同时粘接剂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应具有易挥发,残留物少的特点。本试验选取四种类型的粘接剂,松节油+乙醇、磷酸二氢铝、A 粘接剂+乙醇、A+B 粘接剂。
(2)预涂
对节箍表面用丙酮进行清洗,然后喷棕刚玉砂。将粘接剂和粉末在常温下预涂到节箍表面。
(3)涂层的感应重熔
将预涂后的试样,在大气中静置 16h,使涂层干燥,然后进行感应重熔。不同粘接剂感应重熔时间和实验效果如表 2 所示。
从表 2 可知,采用 A+B 粘接剂的涂层重熔效果最好,所以重点分析采用 A+B 粘接剂的熔覆层,用数码相机对试样宏观照片进行观察;采用 Quanta200 型扫描电镜(SEM)、Genesis 型 X 射线能谱仪(EDS)、Rigaku D/MAX-rA 型粉晶 X-射线衍射仪对试样截面进行分析,采用 600MRD-S 数字显示表面洛氏硬度计、402MVATM型显微维氏硬度计对试样进行硬度分析。
2 试验结果与分析
2.1 宏观形貌分析
采用 A+B 粘接剂,预涂、感应重熔后,发现试样表面有大量灰黑色的残渣,在重熔过程中,涂层中的硼和硅脱氧造渣所形成的残渣相对较少,所以大量残渣应为粘接剂挥发导致残渣在试样表面聚集的结果。用砂纸擦除残渣后试样的宏观照片如图 1。由图 1 可知:试样发亮,局部有些凸凹不平,节箍靠近边缘处有凸起,可能是感应加热过程中发生边缘效应或预涂涂层厚度不均引起的。
2.2 显微形貌分析
图 2 为 Ni60 合金粉末高频感应重熔后截面的SEM 照片。从图 2 可以看出,感应重熔后界面附近的显微组织分为三部分:基体-过渡区-涂层熔覆区。涂层熔覆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,如图 3 所示,图 3(a)中有白色区域、灰色区域和黑色区域,从中选取(1)~(3)点,利用 Genesis 型 X 射线能谱仪(EDS)进行元素含量分析。图 3(b)中有一近似圆形的黑色区域,选取(4)点进行元素含量分析。图 3(c)中存在不规则的黑色区域,如(5)点为孔洞。由于硼元素无法在本次定量分析,(1)~(5)点 Ni、Fe、Cr、Si 和 O 元素含量如表 3。
由表 3 可知,(1)点代表区域主要是 Ni、Fe,含有少量 Cr、Si,应为白色的奥氏体基体[8]。(2)、(3)点所代表区域主要是 Cr,应为富含 Cr 的化合物,资料指出 Cr 的主要形态为硼化物及碳化物硬质相,使涂层有丰富的硬质相[9],同时 Cr 在 Ni 基熔覆层中起到了固溶强化作用[10]。(4)点含有大量的 Si 和 O,存在了 Si 的氧化物,是否为无机粘接剂加热后残留下来的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为进一步分析元素含量,选取涂层熔覆区局部区域进行总的元素分析,如图 4 和表 4 所示。
对比表 4 中元素含量及粉末中元素含量,Ni、Fe、Cr 和 Si 元素含量均与粉末所要求的含量相同,但 O 的含量增加。C 的含量很少,说明有机粘接剂挥发比较理想。
从图 2 可知:过渡区截面为一条白亮带,为扩散转移带[11]。过渡区及其附近区域的 SEM 照片和元素含量如图 5 和表 5。从表 5 可以看出过渡区主要是 Fe、Ni。从图 5 可知:涂层熔覆区在交界处呈牙齿状,中间有与基体颜色相近的长条状区域,说明基体中的 Fe 在重熔过程中向涂层内也发生了扩散。过渡区的存在说明涂层与基体发生了冶金结合,且扩散转移带比较窄,说明重熔的过程中对基体的影响比较小。
初步对重熔层进行物相分析,结果如图 6 所示。 从图可以看出,熔覆层主要有四种相:Ni、Fe3C、Cr7C3、CrB,其余相有待进一步分析。Cr7C3、CrB为熔覆层中的硬质相,增加了熔覆层的耐磨性。从显微组织照片、能谱和 XRD 分析可知,Ni60 重熔后的熔覆区为 Ni 基的,其上分布着块状组织、碳化物和富含 Cr 的硬质相。
2.4 硬度分析
对预涂和感应重熔后的试样切割磨平,然后采用600MRD-S数字显示表面洛氏硬度计对试样进行硬度分析,结果如表 6。
由表 6 可知,节箍上涂层表面的平均硬度为53.6HRC,低于喷焊层硬度(58HRC~62HRC),可能是熔覆层中含有一定的孔洞所引起的。距离基体不同位置处的显微硬度值如图 7,由图 7 可知熔覆层的显微维氏硬度大于基体的显微维氏硬度,熔覆层上距基体不同距离的几个点处维氏硬度值在 700HV0.3 左右。
3 结论
采用粘接剂和 Ni60 粉末混合,预涂到 45#钢上,然后利用感应重熔方法制备 Ni60 熔覆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。本文对熔覆层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总结,并对熔覆层的宏观形貌、微观形貌、截面元素、物相及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,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:
(1)对采用四种粘接剂感应重熔后的试样进行对比,得出 A+B 粘接剂可以制备重熔效果较好的熔覆层。
(2)重熔后试样表面有大量灰黑色残渣,局部有些凸凹不平。重熔后界面附近的显微组织分为三部分:基体-过渡区-涂层熔覆区。涂层熔覆区为Ni 基的,其上分布着块状组织、碳化物和富含 Cr的硬质相,且含有 Si 的氧化物和孔洞。过渡区内发生了冶金结合。
(3)预涂、感应重熔后试样的平均洛氏硬度值为 53.6HRC,熔覆层上距基体不同距离的几个点处维氏硬度值在 700HV0.3 左右。
参考文献略
本站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;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,北京桑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网址:http://www.sunspraying.com/
|